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

La Instituto por la Scienca Socialismo en Tajvano http://sciencasocialismo.blogspot.com/

蠹魚的旅行日記:抵抗與學問(邱士杰)

2005年10月23日,東京經濟大學名譽教授劉進慶病逝於東京。轉眼,即將在本周滿五周年。

羅陀斯與玫瑰花(邱士杰)

按:辛亥革命在大陸的歷史學詮釋中有非常豐富的意涵,對於國民黨而言,也曾經有其自身的意涵。然而辛亥革命的這些具有中國屬性的意涵在今天的台灣幾乎失去意義。對今日的許多人來說,「雙十節」實際上是「台灣」國慶而非中國意義上的「中華民國」國慶。因此本文對這種心態,表達了一些感慨。

別來無恙(施善繼)

1.電敏兄,你啟程去到一個無風無雨沒有地址的所在。

[人間對談]日本的戰爭責任和台灣的「日本情懷」——從吉田信行的投書展開(陳映真與曾健民)

按:這篇由陳映真與曾健民兩位先生之間的對談整理而成的稿件,原載於1994年7月7日、8日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以下為當時的「人間副刊」原編者按:  「不久之前,甫上任的日本法務大臣永野茂門忽然對二次大戰發表了一番謬論,遭到亞洲各國的強烈反彈;永野也因此事件下台,日本人超田信行隨後投書本報,大意是:台灣人由於有特殊的「日本情懷」,在永野事件中對日本有比較「同情」的處理與了解……..吉田氏的「親台」言論,充滿了「反諷」,不免激起了更多的回響。今天適逢「七七」,本刊特別推出小說家陳映真和評論家曾健民的對談,就日本的戰爭責任與台灣人的「日本情懷」兩大話題,由政經結構、文化意識形態各方面作出犀利的批判,希望提供讀者一個共同思考的空間。」

台灣「日本情結」的歷史諸相——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曾健民)

一、台灣的特殊社會意識

本刊[《思想》雜誌]編者最早給我的暫訂題目是:「台灣人的日本情懷」,後來編者把「情懷」改成了「情結」,本文認為使用「情結」較恰當;就中文文意,「情懷」與「情結」當然有很大的不同,「情懷」有思慕、懷念之意,特別是近年來,恆常站在主流意識的台灣媒體,只要有關台灣與日本的關係,都慣於使用「日本情懷」,這當然與台灣的主流政治有密切關係;至於「情結」則指比較複雜的感情,且它涵蓋了「情懷」,對於台灣重層曲折的對日感情來說,使用「日本情結」比較貼近客觀的事實。

為光復台灣而研究──評介《台灣研究季刊》(張鈞凱)

前言

《台灣研究季刊》創刊號封面
在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期間,以官方 的力量,將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改為「終戰紀念日」。「終戰」是日本官方不願承擔侵略亞洲國家的責任,以及不願接受「戰敗」結果而使用的詞彙。在李 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時期,為推行所謂的「本土化」教育政策,開始更改中小學社會科與歷史科的教材內容。1990年代中期,國中使用的《認識台灣》教科書,便 是此教育政策的濫觴。

自《認識台灣》教科書,到九年一貫社會科教材,再到高中九五、九八歷史課綱,吾人可以發現,台灣史談完日據時期(課本是使用「日治」一 詞),並沒有專章討論「台灣光復」,而是以「戰後」概括1945年以後的台灣政治變遷。「光復」僅成為漫長「戰後」政治發展的一小部分。以現行九年一貫社 會科教材為例,翰林版國中一年級下學期歷史科課本,「光復」只出現在「戰後政治變遷」一章中的一個標題,並不見於內文。而「戰後政治變遷」事實上是從行政 長官「大權在握」與「二二八事件」開始談起,並接著從戒嚴體制談到白色恐怖。

《旧金山和约》与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本质(曾健民)

1951-9-8日,美国的一手主导下,在旧金山举行了有52国参加的对日合约大会,结果有49个国家(包括日本)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翌年(1952年)日美之间又依据《日美安全条约》签订了秘密的《日美行政协定》。另外,在1952-4-28日,亦即对日和约生效的前7个小时,败退台湾的国民党中央政府与日本又缔结了双边的《华日和约》。这些都是根据《旧金山和约》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条约,彼此互相关联、环环相扣。由这一系列条约所筑构起来的东亚的各种军事同盟,政治经济制度乃至文化体系,对战后东亚历史起着根本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故可称之为《旧金山和约》体制。

從歷史觀照現在,從現在通向未來──介紹黃宗智新書:《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邱士杰)

  作為一名中國經濟史專家,美籍華裔學者黃宗智始終是頗受爭議的人物。最近,這名長駐北京教學與研究的歷史學者向我們拋出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